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濑户内石头岛 日本遺産ロゴ 文化庁ロゴ

日本遗产故事

知道吗?!
流淌着悠久时光的石头岛

~越过大海,构筑日本基础的 濑户内备赞诸岛~

1.持续地支撑着日本建筑文化的石头

近代化迅速发展的明治后期到昭和初期,日本银行的总行本馆以及明治生命馆等,代表日本的各种近代西洋建筑被建造出来。这些建筑中使用的花岗岩,是从濑户内海的群岛上,特别是冈山县与香川县之间的备赞诸岛上出产的。

此外,江户时代建造的城郭石墙,作为日本为数不多的石造建筑,广为人知。其中建造技术最高超的是大坂城的石墙。大坂城,是德川幕府动员众多大名在1620年至1629年间重建的。大名们竞相运来巨石,建造起雄伟石墙。这个石墙大量使用了从备赞诸岛运来的石材。

如上所述,描述日本代表性历史建筑时,是离不开备赞诸岛的石头的。

2.采石的历史

石头的原产地濑户备赞诸岛,位于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濑户内海上。它由无数的大小岛屿组成,有小豆岛,盐饱诸岛,以及笠冈诸岛等。

岛上平地较少,从山坡到海岸,到处都是巨大的岩石。利用岛屿的这个特性,江户时代以后,人们开采出优质石材,并将其用于建筑。采石场名为“丁场”,记录着开采石头的悠久历史。先将铁质的箭(楔子)凿入石头,再制造裂缝将石头劈开,称为”切割”。切割大石块,需要有能辨别石眼(石头分层)位置的高难度技术与相关工具。

留存在小豆岛上的,江户时代大阪城石墙的采石场遗址中,有很多直径为2~3m甚至更大的石块,大小不一地分布在山坡上。能让人想象到以前,大名们使劲敲打凿刻石头的景象。石头上钉楔子的痕迹,采石者的刻印等,都可以印证当时的开采技术。

开采石材以后,有很多技术人员访问了小岛,由此岛上逐渐生成形成了加工并利用石材的文化。盐饱本岛上,开始建造起各种大型石造建筑,如木鸟神社的鸟居,被称为“年寄”的岛上统领的墓碑等。

到了明治时期,采石成为此地区的代表性产业。其中,笠冈诸岛的北木岛出产的,号称“北木石”的花岗岩,被用于东京以及日本全国各地的近代化建筑。使用北木石建造的重要文化遗产建筑也很多,如日本桥,东京站丸之内书店等等。

此后,1950年代,随着工具的机械化发展,岛上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开采。因此,采石工匠们开始追求更优质石材,如同“切山”一般,不断地从山上往下深挖下去。其结果,就诞生了切割石头后的,悬崖峭壁般的采石场了。

巡访备赞诸岛的这些岛屿,可以感受到约400年间采石技术的变迁。

3.支撑石材产地的海运

备赞诸岛的岛屿虽然与日本大陆相隔着海,但采石产业依旧发展得很好。因为大海就是连着这些岛屿的“通道”。人们通过海运,将巨石运到遥远的地方。

濑户内海的群岛是日本西部海上交通的大动脉。因此,岛上逐渐形成了连接各岛的港口小镇。工业港口周围堆放着开采的巨石,等待装运,是一个利用自然地形海湾的物流据点。小港口的护岸则是用切割剩下的石材建造的。石壁仓库也是石材原产地特有的一道风景。此外,酱油窖前面,还有很多榨酱油用的镇石排列成排。

众所周知,江户时代,盐饱诸岛地区的人们都参与了巨石的运输。他们的海输能力与优秀的船舶操纵技术,传承于中世纪的盐饱水军。盐饱诸岛,既是中世纪盐饱水军的根据地,也是江户时代盐饱回船的据点,还是幕府末期,培养出众多幕府军舰“咸临丸”号船员的圣地。

备赞诸岛的岛屿上,有的村落还保留着复杂的道路布局。例如,盐饱的中枢地域——本岛的笠岛地区,狭窄的道路错综复杂地排列,是一种看不远的防御性结构。另一方面,笠岛地区的主要干路被称为“Maccho通(町道)”,沿途排列着日本传统结构的房屋。一排排的房屋足以证明,这片地区当时的繁华。在笠冈诸岛的真锅岛上,山城脚下也有防御性的道路布局区域,那是与盐饱水军齐名的中世纪真锅水军的据点。此外,小豆岛的土庄村落还被称为“迷宫之乡”,其结构复杂,没有地图就容易迷失方向。

备赞诸岛的岛屿上,有山,岩壁,海岸,沙滩等,富于变化,形成了岩石裸露的景观。像岛上这样,山和海融为一体的聚集地形,非常便于开采石材,以及石材的陆运和海运。

4.与石头共存的生活文化

备赞诸岛的人们,从很久以前就与巨石共存。为岛民带来丰富生活的巨石,也是人们崇拜与祈祷的对象。在掏空岩石建造的山岳圣地等地方,总是有很多游客前来拜访,祈福。

在石材产业最繁盛的时代,在岛上就能完成从采石到运输的全过程,俨然是一座工业城市。其中尤其值得注目的,是支撑石材产业的石匠们的生活文化。产业带来了财富,人们留下了文化娱乐。岛上留存的电影院,也叙述着当时的热闹繁华。

此外,还有很多石匠们的珍贵文化,例如劳动之歌——石切歌,其舞蹈——石节,以及在节日等特殊日子吃的石切寿司等等,这些文化至今仍被传承着。

乘船向小岛出发吧,那里会有湛蓝的天空与舒缓的氛围。去感受一下濑户内海,体验一下石头文化吧。

TOP